生态环境部解除103个固废突出问题挂牌督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但从14月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线上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基本生活和部分升级类消费增势较好,超市和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没有改变。14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6.7%和8.6%,增速均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整体水平。
14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付凌晖表示,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没有改变,体现出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从5月以来的情况看,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货运物流持续恢复,全国发电量等一些实物量指标也在改善。14月,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5%、10.4%和2.5%。总的看,疫情扰动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趋势,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
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将会加快恢复,实现企稳回升。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效益稳定增长在钢铁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一季度鞍钢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一季度,央企上缴税费7348亿元,同比增长20.9%,明显高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5194亿元,同比增长4.6%。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让科技型企业发展后劲十足。经过多年努力,央企规模实力、质量效益等实现长足进步。另外,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畅、订单下降等因素影响,汽车、轨道交通、旅游、商贸等行业生产经营出现一定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企纾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对企业应对不利因素冲击起到积极作用。一季度,中央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2984.7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央企整体增速10个百分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央企迎难而上,运行实现开局稳。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央企必须坚持年初确定的两利四率两增一控三提高目标不动摇,坚持既定效益增速不改变。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达到143家,连续3年保持第一。今年一季度,央企实现营业收入9万亿元、利润总额6179亿元、净利润4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4.6%、13.7%,上缴税费7348亿元,同比增长20.9%,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我们要进一步紧盯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聚焦强供给、拓市场、扩投资、防风险,推动各项提质增效措施落实落地、不断加力。一季度,央企研发经费投入1514.2亿元,同比增长18.9%,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分别高出3.5个和5.2个百分点;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72.7万元/人,同比增长13%;3月末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65%,稳定在管控线以内。今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围绕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18项促进工业平稳增长的政策举措。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鞍本整合融合推进工作组组长计岩表示,一季度鞍钢集团利润总额、净利润、铁精矿产量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疫情起伏反复等不利局面,央企将稳增长、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改革红利释放企业对稳定经济基本盘起着重要作用。
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今年全年目标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将以更大力度扎实抓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两方面工作。彭华岗表示,今年要坚决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表示,在严峻复杂形势下,央企经济运行实现稳健开局殊为不易。全力攻坚克难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突发因素,央企运营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行业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分化,电力企业的煤电业务受煤价高企影响持续亏损,航空运输企业受疫情和航油成本上涨影响亏损进一步扩大。中冶京诚常务副总经理张宝岭表示,2020年以来,企业累计开展200多项研发项目。去年,新签合同额大幅增长,利润增长逾40%,净利润增长110.3%。一季度,近六成央企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央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179亿元,同比增长14.6%;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07.1亿元,同比增长15.5%,效益增长的协调性明显改善。尽管压力和挑战很大,但我们深知央企保持效益稳增长是使命和责任所在。
央企原油产量、成品油销售量、发售电量、原煤产量、钢材销量、造船完工量等实物量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同时,国资央企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积极作为,谋划早、行动快、力度大,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央企以及子企业有49家,占到了上榜国有企业一半以上。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对今年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代表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2022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央企在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彰显了责任担当,通过基础支撑、需求牵引、生态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中冶京诚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实见效的缩影。
工业企业效益稳定增长,是央企开局稳的定盘星。该技术能够有效助力钢铁业绿色发展,以单机容量80兆瓦余热发电项目为例,每年可节约电费14.08亿元,全年减碳约230.4万吨。近日,五矿集团旗下中冶京诚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效余热技术拿下大单。不久前,一项评价结果显示,八成基层员工对本企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的实际成效总体表示满意。
中企联研究员刘兴国认为,央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工作,极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力应对来自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作为能源电力建设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近70年来,中国能建既铸就了葛洲坝、三峡等多座历史丰碑,也打造了白鹤滩、特高压、华龙一号等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超级工程,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世界能源电力清洁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除了能源各品种间的融合发展,促进能源领域与用能领域的融合发展,是中国能建推动能源融合发展另一个重要发力点。融通融合 亮出能建主张时间回拨到2021年6月,中国能建发布《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
近年来,随着新疆巴州8000兆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榆林风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广西崇左市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等一批项目的建设,以及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电、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大能源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能源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路径愈加清晰。仅仅3个月之后,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能源融合发展,共建绿色世界分论坛举行,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正聚焦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利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突出跨界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四大融合,围绕新能源、大能源新基建、大基建新能建,大能建建设融合能源、融合基建、融合能建,让融合无处不在,向着交融数智联通三大趋势蓬勃发展。
江苏同里,在智慧能源小镇里漫游,电动汽车可以边开边充电。能源融合发展不是代替其他行业的能源发展,而是与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携手同行,共同做好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面向未来,宋海良语气坚定: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三大经济形态正成为世界发展的底色、基础和框架,能源行业产业、产品、技术以及服务管理都需要建立在这三个维度之上,这本身就是融合的过程。当前,中国能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要求,在万物互联、百行相融、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方向的大背景下,围绕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一关键命题,提出具有能建特色的能源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这句2022年北京冬奥期间的流行语,讲的是中国能建承建的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白皮书》从中国能建观点和主张、中国能建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中国能建对策举措和行动等维度,亮出践行服务3060战略目标的能建方案。
数智让能源系统与其他行业间的能源流、物资流、信息流更加透明,能源数字化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在多向互动中更高效地利用能源、降低碳排放。能源融合发展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必由之路。
同时,联合英国、苏格兰等多国机构共同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输出大量优质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行动路径。然而,中国能建的融合发展不止于跨界。